行銷工作總是抵抗不了「數據=證據」的誘惑,
不論使用哪種社群或網路媒體,
很難不控制自己去看獲得到了多少個「點選」、「瀏覽量」、「讚」
或是蒐集到了多
少「網友名單」。
但不可否認,我們的確生活在用數字一較高下的社會,
量化而來的「數字」可以幫我們快速評估,
並且跟老闆報告所謂的「成功」。
但身為一個行銷人員,對於數據的執著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。
一件可以被量化的事情並不代表它應該被量化
Mike Wolfsohn在”試著學習忽略數字”一文中提到;
行銷人員慣用的手法是「把成果量化然後前後比較」,
不論量化後的數字是否具有實際意義。
有些人會被困在KPI的數字迷思,甚至不擇手段想拉高數字,
就只是為了讓報表上看起來比較漂亮。
有時表面的數字充滿了陷阱,
例如「讚」、「點擊率」、「分享人數」、「瀏覽率」等指標只是所謂的紙上財富,
這些都不如「知名度」、「喜好度」、「購買意
願」和「銷售量」
可以直接回歸到有形的業績。
為了要超越前一年的成績,行銷人員往往想辦法拿出漂亮的圖表和數據分析來比較,
充其量也只是創造更多的紙上財富。
但任何Excel或圓餅圖上的數字,都無法取代實際的效益,
也無法為你的品牌貢獻真正的價值。
你該思考的是,隱藏在數字後的真正意義
簡單來說,擁有一個Kuso好笑並且上百萬人看過的影片,
還不如一個只有一萬人看過,但看完會直接對你品牌產生好感的影片;
Mike
Wolfsohn強調寧可有個能吸引真正潛在顧客,
但點擊率卻只有0.01%的banner廣告,
也不要有個點擊率2.0%卻只是為了來拿免費贈品的消費者。
一個網頁造訪者、一個網頁瀏覽數、一個讚、一個留言、一次轉貼分享,
都代表了不同強度的參與度。
我們常常聽到品牌為了怕沒人來參加活動、
靠誘人的贈品(iPad、iPhone)這些跟品牌毫無相關的贈品,來吸引消費者,
充其量也不過吸引到一群禿鷹豺狼而已。
也有聽過以打敗競爭品牌粉絲數為終極目標,盲目地追求數字面的超越。
所以行銷人員必須清楚了解自己手上的數字所代表的意義,
如果一個網站經過重新設計過後,
消費者瀏覽的時間反而卻變少了,
有可能是因為新的網站動線讓消費者更容易地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。
數位行銷絕對是未來的趨勢之一,
善用網路使用特性可以為你的品牌增加喜好度和忠誠度,
但如果行銷人員不停止追求無意義的數字面表現,
那就會像是借來的資產一樣,
總有一天要還回去的!
本文部分摘自Advertising Age:
High Wide & Handsome 共同創辦人暨創意總監Mike Wolfsohn:「學習試著忽略數字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說說妳的想法或意見喔!